面对疫情对旅游业的持续影响,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不断加强助企纾困力度,尤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行社行业,多次出台扶持政策,包括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以下简称“质保金”)、使用保险交纳质保金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起到了助企纾困作用,而且提振了业界信心,有效引导业界突围自救。
疫情发生以来,质保金相关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向旅行社暂退80%质保金;二是推进使用保险交纳质保金试点工作。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对用好质保金政策进一步支持旅行社恢复发展进行部署,将旅行社获得暂退的部分质保金补足期限延至2022年底。与此同时,使用保险交纳质保金政策在各试点省份逐步落地。目前,海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江西、青海已试点使用保险交纳质保金,这些省份的旅行社不仅无需补交暂退的80%质保金,还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保险替代质保金,将另外存于银行的20%质保金释放出来。质保金相关措施的“组合拳”效应逐步显现。
中国旅行社协会秘书长孙桂珍表示,受疫情影响,现金紧缺是很多旅行社面对的严峻问题。全国4万余家旅行社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延长已暂退质保金补足期限是政府部门考虑到旅行社当下困境、进一步支持旅行社恢复发展的又一项帮扶举措。同时,4万多家旅行社的质保金规模达百亿,如果通过使用保险交纳质保金,能够释放百亿元资金,极大缓解旅行社资金压力,为企业节约经营成本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条件。
积极自救 开拓创新
当前,旅行社在用好质保金等扶持政策的同时不断增强信心,积极开展自救突围。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青旅遨游重点转向与资源方、目的地深入合作,打造更多优质产品。”韩杰介绍,中青旅遨游聚焦周边游,与北京古北水镇、雁栖湖周边的度假村,北京延庆CLUB Med深入合作;建设智慧旅游平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旅游品质;针对不同客群调整产品类型,推出寓教于乐的高品质亲子互动产品、满足中老年人需求的主题产品等。
上海航空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靳黎军介绍,在疫情影响下,集团不断探索、尝试和成长,推进多元化发展,以航旅业务为触角,逐步向目的地运营等领域延伸,打造“泛航旅,无边界”生态产业链。2020年与遵义新舟机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与三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三明沙县机场达成合作意向,在航线管控、航班优化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推出“100+10+1”红色主题产品,打造100条红色旅游线路、10个红色培训产品、1辆红色巴士。
周卫红介绍,在跨省游经营实施熔断机制、出境游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旅行社须立足本地市场,做好“本地人游本地”的推广。今年以来,春秋旅游深耕上海都市旅游,推出的“红色旅游专线车”和“建筑可阅读专线”广受欢迎。
除质保金相关纾困措施,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还从其他方面加大对旅行社的扶持力度。比如,鼓励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的党建活动和公务活动,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引导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局、相关金融单位,抓好金融政策落实,着力纾解旅行社面临的阶段性困难;积极引导业界用好税收减免、社保及稳岗就业、住房公积金等各类普惠性纾困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在用好用足各类纾困政策的同时,旅行社业界积极建言献策,以期凝聚共识、共克时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行社协会秘书长李秦建议,为防止旅行社从业人员流失,应积极组织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协调减免、缓交房屋租金等。
孙桂珍认为,当前,旅行社企业深入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为未来出入境旅游开放保存实力。旅行社组团游的优势在于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标准进行产品采购和服务、行程可控可追踪,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协会倡导旅游者重视旅行的安全性,对于中长距离旅行,尽量报名参加旅行社组团游,以确保行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