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旅游业的纾困政策一直持续不断,但对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旅游企业能够起到实质帮助的却并不多。近日,安徽、上海等地出台的一项国有企业减免中小微企业房屋租金的纾困政策,引起了不少旅游经营者的关注,具体的政策内容如下: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或产权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2022年3个月(2月、3月、4月)房屋租金,转租、分租的,免收房屋租金须落实到最终承租人。一项看似接地气的行业纾困政策,引起了不少行业内人士的热议。在西安从事旅行社门店经营的张娟就表示:减免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房租,固然很好,但实际上有多少中小微旅游企业租的是国企单位的房子呢?能租到这些国企房子的,必定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真的需要纾困吗?甚至有旅行社经营者调侃道:如果下辈子再做旅游,一定记得租国企的房子。
3月以来,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让本就“大病未愈”的跨省游直接“瘫痪在床”。一方面是疫情的持续发酵,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另一方面是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影响在加剧,导致物价飙升、汇率不稳定,食品和燃料价格飞涨,对发展中国家的最脆弱人群产生直接影响。旅游正是所有脆弱行业中最脆弱的那一个,南昌某旅行社负责人向旅榜透露,南昌本来有300多家旅行社,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现在只有100多家,不少旅行社一开门就处于亏损状态,干脆关了。本轮疫情再次加剧了旅行社的关门潮,如果跨省游在5月份不能顺利恢复,将会有更多的旅行社面临关门的风险。旅行社的生意举步维艰,旅游酒店企业的日子一样不好过。据旅搜网的一次摸底调查显示,在大约十家广州的酒店中,2022年第一季度的平均入住率仅停留在30%左右。面对行业现状,不少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纷纷选择转行和转型。但受大环境的影响,能够转行和转型成功的连10%都不到。而且转型带给旅游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是很大的,因为整个社会经济整体都处于下行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很困难,转型就意味着需要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且不说被疫情重击的旅游企业还有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即便是有,还要面临行业不景气、经验不足、大环境不好等等诸多问题。经历了两年多疫情动荡期,探索了很多转型方法的旅游企业开始意识到,转型固然是必然之路,但在当前形势下转型,很有可能是在加速企业死亡,因为转型成功的几率太低了。
或许想要撑过这次行业劫难,旅游企业的最好办法并不是“攻”而是“守”,守住不倒闭的底线。在出境游长期停滞,国内游间歇性瘫痪的大环境下,想要守住不倒闭的底线,旅游企业需要两方面的助力,一个是政策方面的外力纾困,一个是市场方面的内力纾困。政策方面的外力纾困,是来自各级、各地的旅游行业纾困措施。现在的情况是,疫情下的旅游业缺的不是纾困措施,而是能落地、够务实的纾困措施。比如最近深圳出台的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支持承接企事业单位业务,旅行社可按规定开具普通发票并提供与合同内容一致的费用清单作为费用报销依据。再比如黄山市黄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联系旅游协会,为导游员提供采茶工等相关工作岗位。当然,这些外力纾困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只是“输血”,旅游企业想要守住不倒闭,最迫切需要的还是来自市场方面的内力纾困,即尽快让跨省游恢复正常。跨省游恢复正常,除了当前的疫情防控,加快中高风险地区清零之外。还要关注到在本轮疫情控制住之后,出台更多的旅游精准防控措施,调整现有的跨省游熔断措施,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