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头条

上海13例“假阳性”背后的“富一业苦百业”之痛

2022-05-14 21:25:56 旅小二
近日,上海某小区在一天之内测出13个新冠核酸“阳性”案例,而后续的方舱或医院核酸复核中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全部为“阴性”。


在经历了“惊魂32小时”后,小区部分居民发诉求信,表示怀疑核酸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强烈要求撤换涉事核酸检测机构”。

随后,该事件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关注,《第一财经》、《上观新闻》、《光明网》纷纷进行了报道。新华社主办期刊《半月谈》的公众号也以“多地现核酸假阳性报告,该加强检测机构监督了”为题对该事件进行了评论。

在5月10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表示,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目前,负责该小区的核酸检测机构已经被撤换。

5月11日,上交所对该检验机构所属上市公司下发监管工作函,就媒体报道相关事项提出工作要求。受“假阳性”事件的影响,5月12日,该检测机构所属的上市公司股价直线下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核酸检测在方法学上特异性是100%。核酸检测在方法学上面没有假阳性,是确定新冠感染的“金标准”。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假阳性其实是非常少见的,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从技术上、方法学上来说,核酸检测是没问题的。上述标本污染的情况,其实是概率非常低的事件。




02
该加强检测机构监督了

核酸检测结果不准的现象,上海并不是首例。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4月下旬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通报称:

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在蜀山区区域核酸检测中,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影响合肥市对疫情形势及时研判。

更为严重的是,此前已多次发生类似情况,有的还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严重干扰了合肥疫情防控大局。经研究,决定对上述两家实验室给予警告,立即暂停两家实验室在合肥市范围内的合作业务。

除了“假阳性”报告,还有更过分的。2022年初,许昌市公安局发布警方通报称:

经公安机关调查,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张某东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禹州市公安局于2022年1月10日,对张某东以涉嫌刑事犯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针对这一事件,新华社《半月谈》公众号这样评论到:

核酸检测结果不准的现象已在多地露出苗头,而一旦出现“假阳性”报告,不但当事人可能被拉去方舱,按老百姓的话说,“不是阳性也成了阳性”。

更会导致整个楼栋、小区的封控时间再度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时间损耗。核酸检测都不准,疫情防控岂不是打乱仗?

防止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了逐利“超出能力接活”,对屡曝质量问题的机构要果断“亮红牌”、上“黑名单”,严重的依法进行处罚,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精准检验应有的力量。




03
“兴一业而苦百业”之痛

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城市展开灭鼠行动,消灭一只老鼠就奖励1万元,你觉得多久能清除鼠患?答案是,老鼠会越来越多,甚至会有人养老鼠放生。

在两年多的疫情冲击下,各行各业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等服务领域行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为此,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帮助这些困难行业度劫。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和防疫相关企业却赚的盆满钵满,某些企业疫前的不知名企业,甚至一年狂赚近千亿。

企业赚钱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利益,“假阳性”背后如果掺杂了其他目的,就真的是罪不可恕了。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曾公开发表文表示:不停止核酸的惊天暴利,疫情就必定没完没了。

上海“假阳性”背后,除了质疑之外,还折射出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兴一业而苦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