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隔离,是救旅游业出困境的最好办法!
2022-08-03 20:52:30
旅小二
隔离是对旅游,以及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最大伤害,慎用隔离,是解救旅游业出困境的最好办法。
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特点是哪儿不隔离,就去哪儿。隔离政策正在成为一个地区旅游市场的晴雨表。在多轮政策红利支持之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以及暑假的到来,旅游的“烟火气”开始重新燃起。由于防疫政策比较宽松友好,今年海南、新疆、云南、江西等地的暑期旅游市场都比较火爆。新疆方面,5月份新疆全区5A级景区日均接待游客仅为1.9万人次,到6月时攀升至5.73万人次。而7月份的日均接待游客数量已经突破11万人次。特别是在7月9日到13日古尔邦节这一周内,新疆累计接待游客885.78万人次,比今年“五一”期间的402.64万人次,足足高出一倍多。云南方面,从日接待量破4万,到破5万,再到超过10.1万,今年丽江古城接待量的记录一次次被打破;从旅行社单日接待量高达4万人,到3000辆旅游大巴“马不停蹄”,昆明的每天都在刷新着自疫情以来的旅游接待神话;从大理酒店订单量同比增加1.3倍,到西双版纳酒店订单量同比增超4倍;从丽江6月接待游客310、09万人次,到大理10天接待游客230万人次......而那些防疫政策相对保守地区的旅游市场,明显要冷清的多。冷热不均是今年暑期的旅游市场的最大特点,面对全国各地尺度不同的防控政策,“哪儿不隔离就去哪儿,哪儿的出行政策宽松就去哪儿”成了人们选择旅行目的地的重要指标。
今天不隔离,这个目的地就火;明天隔离了,迅速就不行了。北京、上海作为国内最重要的两个出行区域市场,仍然没有真正启动。如果这两个一级枢纽城市真正恢复了,相信旅游和出行市场会很快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因为大家出行的需求被抑制太久了。不论是海南、新疆还是云南,今年暑假比较火的目的地,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间歇性,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是紧跟着疫情形势走的。如今的消费者也被“训练”成只要有一个可以出行的窗口期,看看哪里不隔离,赶紧收拾东西买票出去。这种局部地区“薛定谔”式的旅游消费反弹,虽然会在数据上反映为火爆增长,但也会带来很多“堵点”和后遗症。比如说,新疆的独库公路变“堵哭公路”,西藏山南洛扎县直接宣布游客太多超过接待能力, 暂停接待游客一周。因为旅游这个行业在三年的漫长疫情期间,已经流失了许多从业人员,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也因为长期的“淡季”而缺乏维护,很多民宿都被卖掉了,很多接待车辆、司机也不存在了。突击式的游客来了之后,这些目的地招架不住,最终给消费者的体验也不好。现在旅游需求很刚性,但长远看来,不好的体验会反过来影响需求。旅游产业链条是很长的。生态被破坏之后要重建,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更难重建的是信心。在2020年2月、2021年7月两波疫情打击之后,在当前这种“间歇性”复苏下,旅游企业也不敢扩大规模,不敢在业务恢复时马上招人、开辟新线路和新产品。
统一全国的隔离政策,慎用隔离工具是解救旅游业的最好法宝。近几个月有很多对旅游业利好的政策出台,比如入境隔离时间变成“7+3”、通信行程卡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等。每一次政策放松,旅游相关搜索量就呈数十倍增长,可见防疫政策对旅游业影响有多么直接。去哪儿网CEO陈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全国各地能统一隔离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来执行,严查地方层层加码,严查地方滥用隔离手段。不论是怎样的隔离政策,各地只要能统一执行,大家起码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人们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疫情防控政策更新到了第九版,如果再更新,我建议要非常克制、更为精准地使用隔离这个工具。比如说,现在北京市要求,若7天内曾到访有一例及以上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县(市、区、旗),暂缓来京,已在北京的会被健康宝弹窗,可能还会被要求居家隔离。此前这个时间区间是14天,缩短到7天,明显更精准了。7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再次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切实便利群众出行,随后北京、上海、安徽等地都相继相应。希望这一次全国各地的出行环境改善,不要再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不然,下一个旅游旺季,我们的旅游游市场又将是一个“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